劉繼忠 系統家具(學者)
  12月2日上午,一女子在北msata京朝陽區被一騎摩托車外籍男子撞倒。後女子稱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檢查,雙方最後私了。這一原本普通的交通事件,卻在3日的網絡上演一齣180度大逆轉的新聞“傳奇”:早晨還是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,下午就有視頻證偽,並顯示老外爆了粗口,北京警方晚上證實是老外無證駕駛撞了大媽。“碰瓷+老外”的組合強化了這則消息的關註度,其中不乏道德譴責和民族情緒,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,還是網民對國人的道德矮化幾乎成了一種條件反射。
  對“碰瓷”行為進行討伐,這當然首先歸因於“碰瓷”行為此前多次發生,造成了人們一種集體潛意識,一遇到事情這種潛意識就變成了下意識。但下意識的結論顯然不客觀。而事後披露出的老外罵人情節,又挑起了一些人的民族情緒,覺得自己人受了老外欺負。這些情趣用品情緒大都源於網民的自我想象。
  “碰瓷”行為被認為是國人道德滑坡的證明,近年來公共輿論在道德問題上也進行了頗為深刻的反思。新聞媒體的報道在加劇公眾道德滑坡的印象,比如幾起個案經“壞事傳千里”的傳播機制,在公眾頭腦中形成刻板成見。這一成見會產生連鎖社會惡果:一是使施以援手的路人有了後顧之慮;二是讓肇事者有了推借錢卸責任的藉口。
  就北京這起事件而言,條件反射式的道德固態硬碟自我矮化,實際上是中國泛道德主義的體現。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看重道德評價,這也不是壞事,但道德評判必須基於事實,否則就是建在沙地上的高樓。現在的情況是,往往事情的最終真相還沒出來,道德評判先條件反射地迸發。這一點其實是更需要全社會反思的。  (原標題:道德評判不能成條件反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q96yqdi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